欧易

欧易(OKX)

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

火币

火币(HTX )

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

币安

币安(Binance)

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

如果一生只能吃一家餐厅,我选茶餐厅

2023-06-02 12:54:42 1094

摘要:一首恰到好处的主题曲,能贴合人物命运发展,唱出剧集的价值。“人总要面对几许风浪无惧变改,人总要历过艰辛荆途全凭大爱”,励志、治愈型剧集的雏形就勾勒出来了。主题曲有感觉,剧里也是处处充满港味。港剧定律之一,剧里一定有人家里是开茶餐厅的。好巧不...

一首恰到好处的主题曲,能贴合人物命运发展,唱出剧集的价值。“人总要面对几许风浪无惧变改,人总要历过艰辛荆途全凭大爱”,励志、治愈型剧集的雏形就勾勒出来了。

主题曲有感觉,剧里也是处处充满港味。港剧定律之一,剧里一定有人家里是开茶餐厅的。

好巧不巧,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也是从一家小小的茶餐厅开始的。

茶餐厅是香港特有的食肆,前身是冰室,专门提供一些咖啡、奶茶、奶油多士等廉价的、仿西式的食物。算是个低配版的西餐厅。

后来冰室变成茶餐厅,菜品渐渐丰富,开始有了中菜出现,叉烧饭、烧鹅饭、豆腐火腩饭都成了经典的茶餐厅名菜。

茶餐厅对于香港人来说是一种类似于命脉的象征。它代表了文化融合,也藏着浓浓的人情味,哪怕在经济最艰难的时候,街坊们依然可以用最低的价钱吃到一顿热乎乎的饭菜。剧集里许多环境细节也做了年代化的还原。比如主角的家是典型的“上居下铺”,一家三口就挤在茶餐厅楼上的一居室生活。

在外忙碌一天,临睡前就围着小小的“公仔箱”看《欢乐今宵》,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快乐。住在九龙城附近的街坊,还能每天看到启德机场的大客机以“亲密接触”的姿态飞过居民楼上空。

街角的旧货摊,有各种各样的“二手舶来品”,那是84年,许多人将带不走的货物留在原地。闹市里的叮叮车、街边的走鬼档、平安夜大厦店铺里闪烁的霓虹灯,那是香港70、80年代的限定回忆。

剧中还出现了许多具有年代感的小道具。已经被列入老古董的BB机(传呼机),是80年代最潮的通讯工具,可以用来联络,也可以用来传情达意。声音冷漠的接线员,会机械性地转达机主的肉麻情话:“你老公说,他一生一世都爱你。”

劳力士,香港人喊作“金捞”,不是用来看时间的,是用来象征身份和表达情义的。香港电影里,大哥外出避风头前一定会把“金捞”交给自己的好兄弟,作为信物。在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里,金捞是叉烧师傅劳金唯一值钱的东西,在打算行船避债前,他特别将“金捞”交给儿子,让他带去给好兄弟高山做结婚的人情。

再精致的布景和道景,只能辅助观众沉浸式看剧,真正让大家认识70、80年代香港的,还得是大时代下的小人物。

回归前的香港,是怎样的?

在迷人的霓虹灯之下,是不安定的人心。

1984年,中央签订联合声明,确定97年之后香港主权回归中国。一时之间,香港地区有人欢喜有人迷茫。

郭锋饰演的甄建华,代表的是60年代从内地到香港发展的一代人,他们肯捱肯搏,从低做起,最终白手起家,不仅在香港有了立足之地,也创造了香港最初的繁荣。

剧中甄建华提到自己是“游水”到香港的,一直到80年代,都有内地人选择这种九死一生的方式到香港发展,像香港的“牛仔裤大王”杨钊、TVB老演员卢海鹏都是60年代赤膊游泳去香港的。

由于经历过战乱和饥荒,且离开内地太久,他们往往对80年代的内地已无太多了解,并不知道97年后的香港会是何种情景。

80年代的内地,改革开放刚开始,人们生活仍处于一个朴素的状态,胡杏儿饰演的广东佛山梁欢,初来香港的时候也遭遇了各种的不被理解,毒舌的甄建华早期也对她诸多挖苦。

高学历来港人才,最初也难以找到用武之地。

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里,聂远饰演的谢飞,出生于北京文化家庭,是中国航天业的优秀研究人才,年少时在音乐学院认识了钢琴系学生夏蕾,两位有才华有志向的青年在70年代初来到香港发展,但在这陌生地方,初期两人都不能发挥所长,只能在街边卖雷沙汤圆维生。

其实当时的本地居民生活也是有所不同,作为原居民,他们亦常被排挤。

谢君豪饰演的罗一同,原本是半岛酒店最出色的西餐大厨,却被餐厅里的西方厨师瞧不起,说他“不配做西餐”。

那时候的香港,每个人都有一种漂泊和不安定感,所以会特别拼命挣钱,为自己和家人争取最大的利益和保障。

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,他们又保留了中国人的特质:刻苦耐劳、逆境自强、富有人情味。

谭耀文饰演的茶餐厅老板李高山,每天起早摸黑打点茶餐厅,还会记得每晚打烊后,把卖不完的面包分给附近有困难的街坊,让无父无母的孤儿不至沦为街童。

茶餐厅的工仔,亦是有情有义,不会为了赚钱出卖老板,哪怕是嘴上刻薄的甄建华,也会在自报家门的时候带上“潮州饶平甄建华”,在面对孤儿寡母的时候,仍然会心存善念。

除了演员是熟脸,总编剧也是TVB的老将陈宝华。从90年代开始,陈宝华就为TVB写剧本,《我本善良》《妙手仁心2》《十月初五的月光》都出自她的手。

和香港其他“跨时代”的,集集“十几亿上落”的家族伦理剧相比,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更着重勾勒香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。

一个小小的茶餐厅,如同一个时光机,也陪伴着几代香港人见证香港回归、金融风暴、申奥成功、非典疫情、全球金融海啸,在大事件当中,还穿插着嘉利大厦火灾这样的“时代尘埃”……茶餐厅里的小人物,无论顺境逆境,都同舟共济,最终云开见月明。

《狮子山下的故事》还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:狮子山精神,不仅属于那些土生土长的香港人,也属于那些挥洒了青春和汗水,同心同力建造美好香港的新港人。

至于茶餐厅里那些熟悉的港剧面孔,更让港剧儿童分外有亲切感。跟随着人物的故事感受喜怒哀乐,恍惚间,好像“喜欢你”茶餐厅就开在我们楼下转角,好像,我们就是其中一位旧街坊,与他们一起经历着这繁华浮世。

港风回归,冰厅爆火,港式茶餐厅“网红”背后还有多大潜力?

在香港,比茶餐厅更出名历史更悠久的就是冰室!最爱港片里的冰室,这个神奇的地方,谈判、工作餐、学霸学渣都会去霸占的场所,传八卦、线人会面……总之,汇聚了香港最贴地的人情味。

每一次在香港旅行的时候,总忍不住在高温闷热的天气里,冲到茶餐厅,点上一杯冰饮,冻奶茶、冻柠茶、冻鸳鸯,配上满满的冰块...想想都无比清爽!

近年来,被冠以冰室、冰厅、大排档等新派茶餐厅开始大行其道,不断占领年轻消费者的心智。对比于传统品牌,这类新派茶餐厅显然对餐饮业的新玩法更加熟稔,并呈现了这样的共性——在产品选择更加精简、颜值更高、门店规模更小、客单价也更加亲民。

作为新派茶餐厅的代表之一,九龙冰室已创立十年有余。提到对赛道的创新突破,黄小舟告诉记者,结合对传统茶餐厅行业的认知和反省,“轻资产”是其为九龙冰室定下的一个最重要的发展策略。

△九龙冰室

黄小舟说道:“今天很多人都说要做小而美的餐厅,我们10年前瞄准了这样的概念。例如,九龙冰室会将餐厅的面积控制在在120-160平米之间。产品上基于粉面、烘焙、烧腊、点心等品类,每种仅选出几样精品并作出改良,以此完成菜单升级。”

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,当下热门“冰室”等,虽只有百余平米的空间,只能紧凑摆下二十几张桌位,但食客和店员在狭窄的走廊或楼梯里摩肩擦踵,袖珍的半开放后厨更是繁忙热络,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。

菜品上,大多是以柠檬茶、叉烧饭、菠萝包、漏奶华、炒牛河为主,选择虽不多,但明显经过了精致的设计,外观十分诱人上相。

此外,这些餐厅也大多有着类似的装潢风格,例如格子地板与餐桌、上世纪香港电影或专辑的大幅海报、硕大迷离的的繁体字霓虹招牌,让光临的食客仿佛置身于光怪陆离的尖沙咀一隅。

△图片来源:摄图网

和不少网红餐厅类似,抖音、小红书等新媒体阵地也成为这类新派茶餐厅的营销主战场。在食客用餐前,一些服务员还会耐心指引食客如何在点评软件中打卡标记,并以饮料甜品作为回馈,从而增加餐厅的线上关注度。

用黄小舟的话说,这类新派茶餐厅“自带流量”,其在线下门店的商业变现也就十分自然。

但伴随赛道的火热,品牌间的同质化也再度出现。正如记者所感,在新派茶餐厅的门庭若市下,实际上很难区分出不同品牌在产品、环境方面的明确差异,一番走访下来,新鲜感很快丧失。

“已经觉得审美疲劳了。”郑志伟这样说道。在他看来,一些创新品牌起先做得确实比较好,但跟风的太多,餐厅的创新动力也显得不足。高度同质化下,网红餐厅吸引了一时的客流,却很难做得长久。

△新发茶餐厅在深圳的首店(图片来自新发茶餐厅)

这一现象引发了从业者的普遍担心。黄小舟表示,今年以来,茶餐厅包括冰室,“内卷”情况非常严重,每个品牌都在想办法去突围。而突围的重要方向,同样指向了品牌的创新力。

“常规的需求我们依旧要做好,除此之外还得找出自己与其他品牌的不同,并做到最大化,这是一个修炼内功的过程。”黄小舟说道。

结合案例来看,现在一些茶餐厅融合了东南亚等异域元素,在高辨识度下迅速收获了一批粉丝;有的茶餐厅着重突出性价比,将西餐店几百元的高档牛排做成了几十元的简单版本;有的在门店形象上做创新和改变,试图进行品牌革新……

△广州最近比较火的泰式茶餐厅(红餐网摄)

港风的回归,可归结为80、90后的集体怀旧,也可以看作是Z时代对纯正港味的重新探索。港风也带火了港食——上世纪30年代兴起于香港的冰厅,“敏华冰厅”、“东发道茶冰厅”、“文通冰厅”等以冰厅命名的新兴品牌纷纷进驻北上广、杭州等一线城市,从餐厅布局、门店装修到菜品将港风元素展现到极致,引发消费者疯狂打卡,甚至出现了“一天翻台25次”,“排队5小时”等火爆场面。

冰厅,不过是港式茶餐厅的前身。其实,港式茶餐厅进入内地已经30多年了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,曾经它也是备受追捧的中高端休闲餐厅,只是众多“网红”品牌的出现让港式茶餐厅再次走入聚光灯下。

在新的消费理念和商业生态下,港式茶餐厅作为一个老牌餐饮品类的想象力在哪儿?它在香港本土的辉煌还能否被复制?除了“网红”现象之外,这些问题,更值得我们去思考。

一、30年蜕变,从港人食堂到内地新贵

港式茶餐厅生长在中西文化杂糅的香港,成为了一个融合品类,集冰室(冷饮店)、西餐厅、粤菜、香港本土菜的所长于一体。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后,在英伦下午茶影响下出现的冰室与西餐厅结合成为“茶餐厅”,之后逐步吸纳粤式快餐,最后定位在中西式简餐+快餐。

在港式茶餐厅,你可以喝到奶茶、咖啡、红豆冰等茶饮,吃到烧鹅、烧鸭、粉面、生菜等粤式菜品,还可以品尝到三明治、火腿蛋、惠灵顿牛排等西式餐饮,以及西多士、菠萝包等香港本土的茶点,充分满足一日三餐加上夜宵的饮食消费需求。

茶餐厅就像是香港人的“食堂”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0年,香港常驻人口约750万,近18000家餐厅,其中茶餐厅约6000家,占比高达1/3。每一条街上,都有10家以上的茶餐厅。

兰芳园茶餐厅尖沙咀店

港式茶餐厅在本土的火爆,很大程度是因为契合了香港文化中最大的特点——“快”。90年代起,“亚洲四小龙”之一的香港商业发达,拥有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。为了匹配香港市民的生活节奏,茶餐厅打造出一种以“快”为中心的服务,点餐快、出餐快、翻台快,并且7X24小时营业。所以,虽然客单价低,但它凭借拉长营业时间和提升翻台率,仍然可以保持盈利。

赛道的火爆很快催生了一批连锁化经营的餐饮巨头。上世纪60年代起,大家乐、大快活、翠华等品牌纷纷崛起,在本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。随后,1986年、1991年大家乐、大快活走上资本化和规范化运营的道路,相继上市。

90年代起,香港影视文化在内地的风靡,加上香港回归中国的时代背景,为香港文化输入内地创造了绝佳的窗口期。天时地利人和,港式茶餐厅“第一代”们抓住机遇进军内地。1991年,大家乐在深圳开设了第一家店,而大快活则选择进入京津地区。2007年,翠华餐厅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店,一度创造了排队2小时的盛况。在内地市场旺盛消费需求加持下,2012年,业绩表现良好的翠华餐厅最终也在港股市场登陆。

香港茶餐厅品牌的进入引发了“鲶鱼效应”,内地餐饮创业者也纷纷加入这个赛道,如上海的新旺茶餐厅、避风塘、广东的新发烧腊。在之后的30年里,随着新玩家的加入,以及香港品牌的本地化转变,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身。

定位上,部分品牌选择了利用“港味”这个特色,以及它背后的高溢价能力,定位在中高端餐饮。它们脱离了市井的香港街头,走上内地一、二线城市大型商场中,以优雅的就餐环境、精致的菜品吸引中高收入的群体,客单价自然也不低。

产品上,“融合”是主旋律。菜式不仅越来越精致,各个品牌也会打造自己的特色,吸纳粤菜、台湾菜、川菜、日式料理、东南亚菜中的一些菜品,比如,避风塘的馋嘴牛蛙,翠华餐厅的东南亚炒粉面,太兴餐厅的三杯鸡、叉烧皇等。

融合,不仅仅指港式茶餐厅融入其他菜系,反之亦有。如在大众点评上,排名靠前的粤式早茶品牌点都德,还有粤菜正餐代表陶陶居,菜单中都有港式奶茶、菠萝包这些港式茶餐厅常见的菜品。可以说,港式茶餐厅赛道越走越宽,与粤菜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。

大众点评榜单北京热门榜

在市场布局上,港式茶餐厅成功完成了南下和北上。尤其是大快活、翠华、太兴、港丽等品牌,在华南、华东、华北市场全面开花。有一种说法,是港式茶餐厅很难在北方存活。其实不然,虽然南北饮食差距较大,但在人群流动较大、多元文化交汇的北方一二线城市,人们对于茶餐厅的需求依然存在。大众点评数据显示,2022年,北京美食热门榜中排名前十的餐厅中,3家都是港式茶餐厅,而且几乎每个大型商场都有1~2家茶餐厅品牌。

在内地市场的助推下,一代港式茶餐厅品牌在商业上创造了辉煌。2019财年,在大家乐集团合计465家门店中,旗下主品牌“大家乐”餐厅数量占门店总数的58%,即269家,其中有162家位于香港,107家位于内地。2019年,太兴集团上市。

二、二次爆发网红效应崛起,描绘品类“第二曲线”

2010年,随着内地经济的崛起,大家对香港不再仰视,香港文化在内地的影响力日渐式微。这时,茶餐厅也显得不那么“高端”了,港式茶餐厅“一代”们陷入了品牌老化的困境。

2015年,行业迎来了转机。在网红经济的作用下,餐饮人越来越注重对食品颜值、特色体验以及背后文化属性的挖掘,东发道、合兴发、敏华、文通、肥韬、深井陈记烧鹅等一系列新式茶餐厅品牌相继崛起,“小熊奶茶”、“漏奶华”、“黯然销魂饭”、“灵魂猪油拌饭”等原创产品成为了餐厅王牌,高颜值的体验、创新的吃法,还有从电影电视里走到现实中的创意菜名,再加上唐楼格局、绿白格子地砖、铁脚木椅红坐垫等复古味十足的布设,在大众点评、小红书、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被疯狂传播。

肥韬金牌茶餐厅现场排队盛况

深圳的肥韬金牌茶餐厅在一年之内开了6家,曾创下3600人排队的记录,翻台率一度超过25.5次;“小熊奶茶”一小时售出过20000多杯;主打简餐的文通冰室,在广州同样创下过一天一店排队760桌的记录。

冰厅的走红,再次证明了港式茶餐厅的魅力并未消失,只是因为年轻的消费者希望感受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港式文化,不是高高在上的文化崇拜。这与长沙文和友的走红异曲同工,文和友就通过在氛围、风格、产品上的全面升级,构建了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场景,让消费者沉浸式地感受老长沙的文化。

图片来源:太兴官网

当然,网红现象的背后,不仅仅是一次成功的口碑营销,还有强大的研发和供应链的支撑。以敏华冰厅为例,它所属的太兴集团为上市公司,旗下有太兴、茶木、靠得住、敏华冰厅等15个子品牌,强大的资金可以支撑产品研发和迭代,比如,太兴分别在2008年与2018年在香港火炭及东莞开设食品工厂,为旗下品牌餐厅提供原材料及半成品。

如果把港式茶餐厅这个品类比作一家企业,引用伊查克·爱迪思在《企业生命周期》的理论,那么它已经经历了孕育期、婴儿期、青春期、成熟期、贵族期,在进入官僚期之前,很幸运获得了二次创业期,或者说找到了第二发展曲线。

三、未来潜力市场空间待释放,有望成为中国麦当劳

回到当下的餐饮消费场景,我们发现,港式茶餐厅的市场潜力并未得到充分释放。虽然一代和二代茶餐厅品牌的成功,验证了港式茶餐厅的中高端路线和网红路线的可行性,但他们的“战场”始终在一二线城市的商业街,并未像茶餐厅在香港一样,走入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场景中,比如写字楼、社区等。

回顾港式茶餐厅的30年发展史,再结合目前的中国餐饮产业链发展现状,可以判断的是,港式茶餐厅在产品品类、供应链、消费群体、市场空间等多个维度有着天然优势,有望走入社区、写字楼、美食街等大众化饮食场景,做“常餐”,成为中国人的国民食堂。

从产品端来看,品类多、经营时段长、覆盖场景广是它的一个优势。在茶餐厅的菜单中,我们能看到40~50道菜品,从早餐的西式面点、粤式茶点,到中午的叉烧类、青菜、米饭套餐、炒粉,再到下午茶的茶点、茶饮,最后到晚餐的粉面、意面、牛排等,甚至到夜宵的馄饨、炒粉等应有尽有,一天二十四小时吃饭都可以不重样。同时,不论是工作餐、休闲还是社交,各种消费场景下,它较为优雅舒适的环境和多元品类,总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。

从消费群出发,面向的消费群体很广,包含儿童、年轻上班族、老人等。不像口味较重的火锅、烧烤、川湘菜等品类,它的菜品口味清淡,营养搭配丰富,几乎适用于所有年龄层人群。

从运营端出发,产品易标准化,可以通过中央厨房加速制作效率。长期以来,中餐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就是难以标准化。但介于中式粤菜与西餐之间的港式茶餐厅,有着极大的标准化潜力,像茶点、叉烧、茶饮这些品类,通过中央厨房制成半成品,再到后厨简易加工,可极大提升服务效率。

当然,标准化并不等于工业化。随着现代食品工业技术、冷链运输技术的发达,食物的味道和营养在加工过程中可以被最大化得到保留,实现效率与口味的平衡。

避风塘京东旗舰店

从经营端出发,它不仅仅局限于餐饮门店,在零售方面也有开发空间。港式茶餐厅中的港式茶点和饮品可以被制作成半成品,进入到零售端进行售卖,最大化发挥品牌的价值。避风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它在线下获得成功以后,推出的港式茶点半成品在电商平台也在火爆销售。而太兴集团也于2020年推出了6款全新罐装食品,包括梅菜扣肉、咖喱牛腩等,除了在餐厅分店销售,也在电商平台推出。

除了以上优势之外,港式茶餐厅背后的港式文化属性,兼具了西方的小资情调和粤式风情,能够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。同时,粤菜本身的高溢价属性又能赋予餐厅创收能力。优质的赛道,从来就不缺玩家,这也就是为什么,第一代港式茶餐厅式微之际,后起之秀迅速崛起。我们将这类港式茶餐厅称为新式茶餐厅,一类就是像合兴发茶冰室、东发道茶冰厅这样的休闲正餐,一类就像是喜点王、港嘢茶档这样的快餐。

麦当劳为什么成功?是因为它在保证食品安全、品质与口味的前提下,在标准化方面都做到了极致,而标准化又反作用于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升。它不仅仅是一个餐饮店,更像是普通人的第三空间。即使你不去就餐,也愿意在里面呆坐会儿,或是与朋友聊聊天。每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城市,进入麦当劳后,就有一种熟悉的、回到家的感觉。

港式茶餐厅,曾经像香港人的大食堂,未来也有可能成为中国人的麦当劳。

四、结语

长久的生意,靠的是快速的产品迭代、稳定的后端供应,还有优秀的产品品质,而不是一时的爆火。港式茶餐厅在内地的30年间,一路从融合创新到网络走红,创造了新老选手共繁荣的格局,但接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那么未来的机会到底在哪儿?

为此,我们采访了一位知名的餐饮投资人。他认为,与所有其他的餐饮品类一样,港式茶餐厅的机会在数字化。大型连锁品牌通过构建数字化的中台,能够实现消费者大数据洞察、产品快速迭代、经营数据分析、供应链系统管理等全流程信息化管控。目前,大部分的连锁港式茶餐厅品牌都初步使用了智能支付、ERP管理等系统,也打造了自己的网络营销团队,但很少有企业能够实现营销、供应链、经营、财务的数字化全覆盖,并打造数据的闭环,也就是说利用数据分析来反哺客户服务和产品研发。

港式茶餐厅的另外一个机会,在高度的供应链化。如同我们在前文提到的,已经上市的港式茶餐厅品牌,能够快速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强大的供应链支撑。在人力成本、房租、食材成本普遍上涨的现状下,对于连锁化经营的港式茶餐厅来说,打造自己的供应链,提升产品的预制程度,长远来看有益于食品安全和成本的控制。

有了数字化和供应链的支撑,不论是做像太兴餐厅一样的正餐,还是像东发道一样的网红餐厅,或是大众化的常餐,都能如鱼得水。港式茶餐厅的赛道,才会越走越宽,越走越远。

如果一生只能吃一家餐厅,我选茶餐厅

对于茶餐厅的初始记忆,在一部又一部的TVB剧集,或是曾经叱咤一时的香港老电影中。经典的《花样年华》,以丝袜奶茶为主线的《溏心风暴3》......如数家珍能报出一堆名字。

《花样年华》

还记得第一次去香港自由行时,台台被朋友贴心提示:香港只有茶餐厅不用服务费哦。结果,一入茶餐厅,爱上了!连吃了4天,从知名茶餐厅吃到路上不具名小肆,惊喜连连!

不过闹过的笑话也不在少数,第一次在茶餐厅点单时仿佛在解摩斯密码,对服务员所谓的“黑话”点单完全不知所云。比如热奶茶简写为T(tea的缩写),那冻奶茶就是冻T,柠檬茶就是0T(广东话中,0与柠同音。还有很形象的肥妹(朱古力),鸳鸯(奶茶+咖啡),通俗易懂的扣底(减少米饭量)、走甜(奶茶不加糖)、烘底(将面包外层烤脆)等。

但现在自诩为“茶餐厅发烧友”的台台,对茶餐厅文化已经有个八九分的掌握了。让我在香港老电影的bgm下,带着大家一起回顾近20年的《茶餐厅吃喝野史》

茶餐厅的前身

谈到茶餐厅的历史,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。当时香港一共有2种类型的餐厅,一种是西方人开的西餐厅,颇为昂贵,大家都对其望而却步;另一种是当地人开设的大排档,沿街而坐。后来大排档搬进了商铺中,又结合了西方美食,中西文化碰撞后变成了冰室,这也是茶餐厅的前身

两者最大的区别是,冰室只售卖小食和饮料,如奶茶、红豆冰、吐司等。之后在其基础上加入了各类的餐饭,慢慢演变成了茶餐厅

1946年开办的中环兰香阁茶餐厅,是香港最早出现的茶餐厅;1952年开办的兰芳园,是香港目前现存历史最悠久的连锁茶餐厅之一。仔细算算,茶餐厅到现在也有将近80年的历史,怪不得香港人想把它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(虽然没成功)

大家乐

90后的台台,小时候第一次吃茶餐厅,就是2004年从香港远道而来的大家乐。作为香港老牌快餐品牌,大家乐空降内地后,延续了香港本地AB餐的套餐式点法,在当时让作为食客的我眼前一亮。

至今念念不忘是大家乐的招牌一哥焗猪扒饭,是茶餐厅从西餐厅借鉴来的“贵价焗饭”。就像是小时候考试考得好才能被奖励一顿肯德基一样,台台小时候能吃到大家乐的一哥焗猪扒饭也是“来之不易”的事。

以茄汁饭铺底,盖上香脆的猪扒,炙烤过的芝士带着点焦脆,每一勺饭结合了茄汁的微酸和芝士的顺滑,层次感十足。可惜2017年,在内地扎根10多年的大家乐突然宣布退出华东市场,连续关闭了10+门店,不禁令人唏嘘。

新旺茶餐厅

2004年,新旺茶餐厅来到了魔都。新旺跟避风塘占据了长乐路,超长的营业时间,使得这两家茶餐厅成为了当时夜猫子们的宵夜胜地。比起大家乐的套餐,新旺茶的菜单广泛得多了,这也开启了我的茶餐厅吃喝的大门!

菠萝包+冻奶茶的招牌下午茶组,风靡魔都,几乎每个来新旺的人都会安排上。

烫口的菠萝包,顶着一头爆裂菠萝纹酥皮,第一时间把冰凉的黄油夹进去,一口咬下......90后宝宝第一次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“冰火交融”,上头!

有菠萝油,就一定不能忘了丝袜奶茶。当时喝惯了5元一杯的珍珠奶茶,台台对港奶的第一印象是“怎么有点苦的??”第一次喝的时候,把附带的糖全部都倒进去,才能习惯,但喝到后面,渐渐地就被它丝滑的口感套头了。

图源《茶餐厅·双城记》

丝袜奶茶的制作过程中,最重要的是个“撞”字,撞茶的次数和高度会直接影响一杯奶茶的最终味道。每一大壶奶茶大约要撞4次,让茶叶充分舒展开,除掉里面的草青味,喝上去不会涩嘴。

图源《茶餐厅·双城记》

一杯极品丝袜奶茶必须是色泽金黄、香气迷人、风味浓郁、口感幼滑。(也可能让你整宿整宿睡不着)

新旺的另一道招牌干炒牛河,至今仍是台台的心头好。牛肉片又嫩又饱满、河粉炒得爽滑筋道、不会过于油腻,劐气十足。

一筷子下去,滑溜溜的河粉中夹着大块的牛肉,咀嚼间,牛肉的香气慢慢浮现出来,满足!即使到现在也过去了快20年,无论是堂吃还是外送,新旺的品质依然在线。

翠华餐厅

再后来就是2009年,有“香港餐饮名片之称”的翠华内地首家门店设在了上海富民路,当时饭点的平均排队时长高于两小时,妥妥的初代网红。

翠华在当时的上海,是茶餐厅贵价的代表。那时还是学生党的台台,只有跟着家庭聚餐才能偶尔打卡。

去翠华,点单不踩雷的诀窍是:在他家的十大经典名菜里选。鱼蛋河粉、瑞士鸡翼、奶油猪仔包等。

奶油控不能拒绝的脆哗奶油猪,猪仔面包直接加烘,再挤上鲜甜奶油而成,香甜的炼奶融化在口腔中,甜腻粘嘴,吞完两片,满足!

招牌的鱼蛋河粉,亮点是货真价实的鱼汤汤底,奶白色的汤头看着就诱人,而且一点也没有腥味。口感筋道的鱼蛋,是翠华专门雇的阿姨每天手工现做的,是吃的出的新鲜。

最早的富民路店在疫情期间已悄然关闭。不过它家菜的出品水准还算稳定,冬阴功猪软骨片头米线、麻辣嫩鸡米线、马来咖喱牛腩......台台光想想就馋了。

避风塘

当时和翠华打擂台的避风塘,直至今日人气还是很高,在各大商场中都有它的身影。但严格来说,避风塘不算传统的港式餐厅,它巧妙地把海派文化、茶餐厅文化和粤菜文化结合在一起,创作出了更多融合菜,所以消费群体的受众面也更广。

提到避风塘,第一时间想到椒盐鸭下巴。虽然看上去有些“黑暗”,但尝过一次后便欲罢不能,皮酥肉嫩,香脆入味,完全吃不出鸭肉的膻味。

避风塘的云吞面也是台台心中的白月光,一碗优秀的云吞面卖相不能差。四粒云吞是标配,放在面中间,饱满的样子,像四朵盛开的芙蓉花。用的面也很有讲究,面要用鸭蛋制作,一般用的是竹杆压制的竹升面或人手打制的银丝面,口感爽口有嚼劲。

云吞面中的云吞也都是改良过的,在香港当地都是小云吞,但为了迎合大陆阿姨妈妈喜欢“大”的口味,避风塘把小云吞都糅合在一起,变成乒乓球般大的云吞。里面的用料也十分讲究,新鲜虾仁,肉质紧实,弹牙得很,浸没在干净清澈的高汤中,更加鲜美。

还有各种广式粥点,人气都颇高,宵夜来碗避风塘的粥就最落胃了。

查餐厅

和连锁茶餐厅的大肆宣传和精心推广不同,2010年在魔都的思南路上开业的查餐厅一直处于“单打独斗”的状态,但它却是台台心中最能还原香港茶餐厅的存在。

墙壁上贴满简单易懂的标语,服务员大多为脾气不好的阿姨妈妈,不接受线上排队,只能站着干等,时刻做好拼桌的准备,(人没到齐都不会让你进去)自己去收银台埋单,这些都是根深蒂固的茶餐厅文化。

TVB剧集里最常出现的豆腐火腩饭,是属于香港男人的独特浪漫,但内地很多茶餐厅都没有供应,台台也是在查餐厅里吃到过一次。

看上去和我们平时吃的盖浇饭没什么差别,以白饭为底,上面浇上浓重的勾芡,佐以肥瘦相间的猪肉和外酥里嫩的豆腐,外表上一点都不精致,但图的就是快速和方便。(但不是台台的菜)

再搭上一杯完美的冻柠茶,对于步履匆匆的上班族而言,午餐时间是他们一天繁忙工作的小确幸了。台台对柠檬茶的要求一直都是很高的,如果一家茶餐厅,连冻柠茶都做不好,那其他的菜式也没有尝的必要了。

靓的锡兰红茶茶底是基本,柠檬和糖的占比是重中之重,不能过涩也不能过甜,完美的冻柠茶茶色纯正,红茶醇正的茶味透着柠檬自带的清爽,冰块增加了冰凉的口感。

我还特别喜欢咸柠七,它是近几年的后起之秀,柠七自带的碳酸中透着淡淡的咸味。记得一定先把咸柠捣碎了再往里面倒入七喜,这样才够入味。

再点份咖喱鱼蛋拼鱿鱼,满足感溢于言表。

在正宗茶餐厅里,买单的时候招手喊服务员是没用的,桌上也没有二维码让你扫。你必须自己拿着账单去收银台排队埋单。(不要以为台台打错字了,就是这个埋单哦)。

东发道

2018年底,上海、杭州等很多一线城市突然刮起来一股茶餐厅风。打着“香港大厨坐镇”、“同款TVB打卡地”、“出片率超高”、“一网打尽茶餐厅美食”等众多标签,茶餐厅网红经济爆红,有的店甚至创下了节假日排队7、8小时的神话。那时还疯狂追随着网红餐厅的台台,曾经花上3个小时打卡魔都最火的茶餐厅——东发道。现在回想起来,是什么支撑着我苦苦等待,大概只是为了发个朋友圈炫耀下吧。(狗头)

去东发道必点豉油汁猪扒煎双蛋饭,蛋要是单面煎的,豉油汁要淋满,会吃的老饕都这么做。酥嫩的猪扒上浇满豉油汁,轻轻戳破中间的流心蛋,蛋液混着豉油流进饭里,湿润的口感令人叫绝。如果不喜欢猪扒和豉油汁,还能选鸡扒或黑椒汁,都还不错。

茶餐厅里的甜蜜之王,一定要颁给西多士。柔软的吐司包裹着蛋液,炸至金黄酥脆,蘸上蜂蜜,一口就甜到心里。不过一定要趁热吃,冷了的西多士表面的蜂蜜都凝固在一起,吃上去糊嘴得很。

金黄色的滑蛋虾仁、又嫩又滑的豉油鸡,没头没脑地点上一桌,好像只有每个都尝上一口,才不负这三小时的等待。

估计是等了三个小时,饿得宽容度都降低了,所以味道正不正宗、是否真的好吃,这些答案在台台看来也没那么重要了。不过你要问我,还是否会等上个2、3小时二刷一次,答案是绝对不可能。

因为来茶餐厅吃饭就是化繁为简。

敏华冰厅

大概是发现内地茶餐厅经济有很多红利,越来越多的香港老牌茶餐厅选择进军内地,敏华冰厅就是再好不过的例子。2019年下半年,首家敏华冰厅在上海来福士开业。(又是排队等位2小时以上的节奏)

以《食神》里的黯然销魂饭为原型,敏华的招牌黯然销魂饭,的确好吃到销魂!(有一说一,不像其他餐厅有两幅面孔,敏华的品质一直都在线)

敏华的Big Men菠萝包是真·豪华搭配,菠萝酥皮+午餐肉+炒蛋+牛油+番茄,厚到无从下口,像胃口小的女孩两个人分一个都够了。

敏华门口还设有外带区,刚出炉的面包和蛋挞整整齐齐地摆放在那里,仿佛隔着橱窗和你招手。在附近的上班族下午茶时间,下来走一圈,便被这香气勾了魂。

不同于我们常吃的忌廉蛋挞,地道的蛋挞以挞皮分类,分为牛油蛋挞和酥皮蛋挞两类。台台最常吃的还是酥皮蛋挞,酥皮的酥脆程度,是其精华所在。酥皮外层酥脆,入口是浓郁的蛋奶香。

敏华里还有常餐的选择,顾名思义,无论什么时段进来点都有。但选择也不会很多,大多就通粉、三明治配火腿和炒蛋或中式的粉面等一些基础搭配。

在台台10多年的茶餐厅吃喝史,我发现了一个真谛:好吃的茶餐厅,抵不过就是家常美味重新组合,没有复杂的烹饪方式,化繁为简是茶餐厅文化的根源。如果非要把它炒作成“恶俗”、“砸钱”的网红经济,茶餐厅就再也不是我心中的宝藏地了。

泽青茶道文化传媒工作室,是一家茶文化高端品牌。致力于茶文化推广、传承。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、茶道、茶具、茶健康生活、香道、花艺、中外名酒、世界咖啡文化、艺术品鉴赏、养生膳食、茶空间的一个以茶为媒的东方生活美学平台。

专注于茶垂直领域,茶原产地保护,坚持深入核心产区,关注茶界生态。将专业级茶学知识变为更适于读懂和交流的原创内容。安全茶 健康品。精彩生活,从一盏茶开始~

版权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( 微信:bisheco )删除!
友情链接
币圈社群欧易官网